疫情時期對每一個人而言,可能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便。然而對企業而言,疫情的持續擴大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企業的經營思維和戰略方向,特別在利用新興技術提升工業自動化水平上,企業的態度變得更加積極。
疫情催動工業自動化發展
疫情期間,在數字化企業網、賽迪顧問等工業研究媒體及機構啟動的針對“新冠疫情對企業影響有多大的調查”中得出過兩條高度一致的結論:
第一,對于自動化水平較低且高度依賴工人的制造企業,沖擊程度普遍較為明顯。由于部分人員無法按時到崗,原本的崗位又無人替代,生產線遲遲無法啟動,企業不得不調低產能甚至停產。
第二,對于自動化水平較高的企業,損失則小很多。由于生產線采用大量的自動化設備,人力需求大幅減少,只需少量人員操作或監控機器,就可保證生產線正常運轉,真正達到復產、防護兩不誤。
例如,疫情期間,國內紅外測溫芯片供應商燁映電子和其下游測溫槍生產商客戶的員工到崗率都為40%左右,但前者的產能恢復了6成,而后者則僅恢復了3成。因為前者自動化產線水平較高,而下游廠商主要是生產和組裝,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對人的依賴性較大。
正是自動化生產線展現出的全面優勢,使得后疫情時代的工業自動化發展不斷提速。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雖然全球經濟正在經受疫情的沖擊,但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量在2020年有望擺脫萎縮態勢恢復低速增長,增速分別為11.64%和10.64%。而這種趨勢背后的一部分因素是,企業希望盡快引入工業機器人以及自動化產線來擺脫對人的依賴。
工業自動化轉型的重要因素
疫情的暴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企業改造工廠提升自動化水平的步伐。但這只是一副催化劑。真正讓企業決心改變態度加速工業自動化轉型的,其實還有三重因素的疊加。
首先,從產業現狀看,為應對不斷消退的人口紅利、人力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凸顯,企業必須作出自我變革,通過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來降低對工人的依賴,實現提質、增效和降本。
其次,從技術發展看,經過多年的發展,云計算、物聯網、5G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日趨成熟,基于這些新興技術構建的工業場景越來越多。特別是邊緣計算的發展正在加速IT與OT技術的融合,使得企業推動工業自動化的難度已經大幅降低。
第三,從政策支撐看,國家近年針對智能制造的發展出臺一系列支撐政策,特別是今年新基建的推出,為企業推動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掃清了基礎架構升級障礙。
因此,疫情的暴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工業自動化進程,但真實情況是當前工業自動化發展的條件已基本成熟,特別是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的加速融合,曾經困擾工業自動化發展的很多問題正在迎刃而解。
比如,以往企業為了實現車間設備的互聯和數據采集,需要考慮各種不同的總線標準和工業協議集成,實施起來不但麻煩,成本高、周期長,而且效果差?,F在隨著邊緣計算的發展以及IT與OT技術的融合,只需用一臺高可靠性的邊緣計算平臺就能解決問題。
隨著工業自動化的快速發展,以及IT與OT加速融合,企業越來越依賴于實時性更高的邊緣計算平臺來采集和處理工業現場數據。這不僅要求邊緣計算平臺能支持通用的工業協議,快速的部署到工業現場,還要求系統平臺具有極高的可用性,并能夠將設備及系統運行狀態進行可視化的呈現。
歷史角度看,當經濟下行周期恰逢新一波成熟技術的應用落地,往往會掀起自動化的熱潮。企業受到成本壓力后,會覺得有必要削減工作崗位和嘗試新技術。一旦企業成功引進機器人來取代人類員工,老板們就不太可能走回頭路,因為機器人不會生病、不會曠工、不會因為要執行危險任務而要求漲薪。事實上,機器人可以說是疾病大流行期間取代高危崗位的最佳解決方案。難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將新冠疫情稱為“自動化推手”。
中國在發展自動化經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擁有龐大的勞動力,但在過去20年間,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增加了十倍,是越南的兩倍多。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有十足的動力實現智能制造,進而從制造大國晉升為制造強國。這一波后疫情時代的自動化浪潮在中國如火如荼,或許也將于世界各地的商業環境開花結果。